4月30日13时08分,神十九返回舱顺利在东风着陆场安全着陆,随着三名宇航员被相继抬出舱后,众人悬着的心才总算放了下来。
其实在4月中旬的时候,美国也有一艘飞船顺利从太空返回了地球,最关键的是,该飞船不仅是商业飞船、6名机组人员全都是女性,还有一名是美国乐坛天后。
然而,有细心的网友发现,和被抬出舱的中国宇航员不同的是,美国这6名机组人员虽然都是女性,但出舱时却不仅不用抬着,还能站着和镜头打招呼。
那么,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?难不成真是美国的技术更好或是体质更强?
今年4月14日上午,“蓝色起源”商业火箭准时点火升空,这次的乘组有点特别,全是女性,还包括歌手凯蒂・佩里这样的大明星。
不过这场飞行严格来说,更像是一场太空“短途游”。
整个过程满打满算才11分钟,而其中的失重时间更是仅有4分钟。
火箭一路攀升,飞到100公里高空,刚刚摸到太空的“门槛”,便迅速掉头往回走。
落地之后,舱门缓缓打开,乘客们一个个轻松地从里面走出来,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。
她们的穿着和平常没什么两样,既没有身着专业宇航服,也没有任何特殊装备,甚至还能自如地跟前来迎接的家人拥抱,热情地和围观群众打招呼。
从现场画面来看,不知情的人还真会以为这是在拍摄一场太空真人秀。
实际上,这背后是“蓝色起源”公司精心策划的商业太空旅游计划。
这家公司一直致力于让普通人也有机会体验太空的奇妙感觉。
整个飞行过程相对简单,主要就是让乘客在短暂的失重状态下尽情拍照,过一把太空瘾。
也正是因为飞行时间短、失重体验浅,乘客们的身体基本没受到什么影响,出舱时才会如此轻松自在。
反观咱们中国航天员执行的是实打实的轨道级科研任务。
就拿前不久圆满完成任务的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来说,他们在距离地球400公里的近地轨道一待就是183天。
在这漫长的半年时间里,他们需要完成诸多艰巨任务,其中包括3次出舱活动,最长的一次连续作业时长高达9小时。
在太空中,他们肩负着研究空间碎片防护的重任,这可是关乎空间站安全的头等大事。
大家可别小看那些微小的空间碎片,一旦与空间站发生碰撞,稍有不慎,都可能对空间站造成严重破坏,后果不堪设想。
与此同时,他们还要维护空间站的各种设备,保障空间站各个复杂系统的正常运转,任何一个小细节都不能疏忽。
除此之外,他们还得进行各种科学实验,涵盖从生命科学到材料科学等多个重要领域。
每一次实验、每一个数据,都是在为未来的载人登月、火星探测积累关键信息,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
长期处于失重状态,对中国航天员的身体影响超乎想象。
根据新华网的科普报道,在太空待久了,身体里的体液会重新分配。
和地面环境相比,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头部分布的体液增多,所以航天员的脸往往会肿得像发面馒头;而下肢却因为血液减少,变得细瘦,看起来就像“鸟腿”。
不仅如此,肌肉也会以每月1-5%的速度流失,前庭系统紊乱更是导致他们返回地面后头晕目眩,连站都站不稳。
聂海胜等航天员就曾描述过那种天旋地转的感觉,对于他们而言,返回地面后的简单站立,都成了巨大的挑战。
为了应对这些身体变化带来的挑战,航天员们每天都需要维持至少1~2小时的身体锻炼,还会穿着特制的“企鹅服”,以此增加肌肉负荷,尽可能保持身体机能。
而蓝色起源的乘客只经历4分钟失重,身体还没来得及启动代偿机制,基本不会有明显的生理变化,所以下舱后能活蹦乱跳
这就好比一个是连续跑了十场马拉松的运动员,一个是下楼买瓶水的普通人,身体状态完全没有可比性。
看完中美航天这一系列对比,咱们终于明白,航天员出舱方式不同,背后是任务性质、飞行高度、人体影响和技术需求的巨大差异。
美国的太空旅游,是商业航天的一次尝试,让普通人也能体验太空;而中国的载人航天,是实打实的科学探索,航天员们在太空克服重重困难,为国家航天事业拼尽全力。
虽然形式不一样,但无论是美国的商业航天,还是中国的载人航天,都在推动人类探索太空的脚步。
咱们的航天员被抬出舱,看似 “狼狈”,实则是为航天事业奉献的勋章。
他们是真正的英雄,正是因为有他们的付出,中国航天才能一步步迈向星辰大海,创造更多奇迹。